投资组合、年龄和风险管理

投资组合、年龄和风险管理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投资领域广为传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方面揭示的是投资不能过于集中,比如仅投资一只个股,当这只个股长期下跌或者跌幅超过预期的时候,我们就被迫离场。但如果我们投资于多个个股集合或者指数基金,那么风险就会小的多。

那么,这个投资组合又该如何配置呢?

市面上很多书籍推荐股票和债券分别配置50%,然后每年根据价值重新分配平衡至 股票债券各占50%。

这个方法对于普通人是合适的,为什么呢?

大部分普通人并没有很多时间研究投资,对于成千上万的个股更是没有精力了解。这个投资组合是风险最小,同时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组合拨开来细看,它的核心是风险管理。

20几岁的人,一般来说,承受风险能力强,就算我的资产全部亏完,我还有机会重新再来,很多人建议股票和债券比例80:20,你看股票的风险高但相对债券来说收益高,而债券,特别是长期债券,风险极低。留下20%的债券最为压舱石保底,用这80%的股票博取高收益。

按照这个逻辑,年龄越大,风险承受能力越加减弱。30-50岁的人,有了家庭,有小孩有老人,股票和债券比例70:30或者60:40。所以有人干脆提供了一个公式

股票占比 = (110 – 年龄) / 100
债券占比 = 100% – 股票占比

这个公式也许适合你,也许也不适合,为什么呢?

我们进一步看,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在上班,所以很多部分人是可以按照这个公式去做的。但总有例外,有些人到了中年失业了,这个时候,股票的配置比例就应该降低,比如45岁,按照公式股票债券比例65:35,但如果此时失业没有了固定收入,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全家都需要养,那么比例应该调整为50:50或者股票占比更低,等待度过这段失业期后,再做调整。

你看,风险管理,重要就是考虑我还有没有承受能力,如果我现在失去了这些资产,我还有多少年可以扳回一局,我目前的现状是否允许我去冒这个险,如果再往细了抠,有不少人是极度厌恶风险,对这些人来说,不碰股票是最好的;也有人是风险偏好的,那么他就愿意赌一把,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是强相关的,而“性格” 这东西,并不是个什么 “天生且不变的特质”,是历史与经验的塑造。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性格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二十多岁

20多岁的人,人生经验是缺乏的,差不多就是刚开始工作或者投资的时候,这个时候钱最少,输得起。可以先试试真的买一点股票,看看我能承受多大的下跌幅度。有些人的承受能力超猛,他可以接受80%的亏损,他们可以N次创业,失败后重新开始创业,而有些人一毛不拔,哪怕跌5%就受不了,很多时候就成了彻底的韭菜。

20多岁的时候,我的经验是专心搞事业,努力把场外资金变得越来越大,把收入搞的越大越好。无论是上班还是创业,努力提升技能,快速积累起第一桶金。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能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看到身边的朋友大肆消费,很容易随波逐流,豪车,名表,最高配电子产品,豪宅,享乐主义,最后没办法积累起投资的本钱。

要摆脱消费主义,需要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我一年能存多少钱?这些钱10年后值多少钱?

按照5%的年复合增长率一算,现在的1万,2037年(12年后)翻倍为2万,如果每年都增加1万投入,2037年变为近20万。

file

每次想要进入享乐主义的时候,想一想这个东西值不值得我现在购买,是不是我必须的?还是因为看到别人我也要有的心理作祟。

这个表格假定的一个前提是年化收益是5%,事实上指数基金以10年的维度看,肯定不止5%,那么资金翻倍的时间还会缩短。

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假设是每年只增加存入1万,事实上20几岁到30几岁之间的时间,大部分的工资,收入都会往上走,那么能够拿出来投入的钱大概率不会止步于1万。假设最开始我们年收入5万,每年投入1万,就是拿出了20%的收入,随着收入增加,年收入增加到10万,如果保持20%的投入,那么就有2万元用于加仓,以此类推,年收入30万时投入6万加仓。一旦这个习惯养成,复利效应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会显现出来了。养成了定期投入加仓的习惯,迫使我们定期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定期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

三十多岁

到了30多岁的时候,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人生中的结婚,房子,孩子学费等等做一些开支了,这个时候需要考虑适当减少资产组合中的股票债券比例来降低风险了,在需要用钱买房等大事的时候把投资卖掉一些。之后再逐步调高比例。

四五十岁

四五十岁的时候是需要降低风险的时候。随着孩子长大求学,或者还有房贷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家庭得到一些保障。

  • 买一些保险,重疾保险,房产保险等
  • 准备应急基金,至少12月的生活费用,如果想更稳妥一点,准备36个月的生活费。
  • 投资组合中股票和债券的比例从50:50以下,这个阶段的关键并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最大限度的投资基本稳定性。

到最后,关键是让自己每天都睡得着。

虽然四五十岁通常是花钱最多的时候,但也是赚钱最多的时候。有了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下来的技能,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时期达到收入的顶峰,同时投资的资金复利的威力显现出来了。

60岁以后呢?

这个时候个人的消费能力下降了,同时正常情况下子女自己开始工作了,房贷也差不多还清了,一身轻了。

很多人会考虑花掉钱,有一本书就叫做Die with zero,这个时候投资组合中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很可能就20:80,甚至不投股票了即0:100,又或者只保留现金,供自己花到死。

也有些人想多留点钱给子女,这个时候就得辛苦一点,再冒一冒险,很可能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又调的高于50:50,即股票比例加大,这个比例的高低仍然取决于投资目标,这个时候的收入开支,总资产规模等等。

如果收入低或负债多,就多配点债券,如果赚到的钱已经远远大于养老需要的,就多配点股票比例,很多时候越有钱,越能够承受风险,就像老年后越健康的人越能接受手术,于是60岁前狠狠的赚钱是多么重要,60岁前好好的锻炼身体是多么重要。

总结

年龄是决定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也不能光看年龄。因为最终还是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收入,花销,性格,负债,资金量,投资目标都会对风险承受能力起到重大影响。

总之,不能死守一个公式来做资产配置,之后按照资产配置来过日子,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资产配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