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相见恨晚,因为这本书我早就知道了,也知道很经典,但就是没有静下心来精读,现在我完成了一遍精读,我估计以后会有第二遍。
这本《How to read a book》,是硬着头皮读英文版的,读后也对照中文版又读了一遍。书共21章节,大概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大声朗读录音加上理解查资料,用AI辅助完成,几点心得体会记录如下。
一、1段话概括
书的主题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事实上围绕的主题是如何精读一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讲了精读的原则和方法,并且根据不同作品类型做了原则和方法的微调。作者把阅读分了四个层次,基础,检视,分析,主题阅读,其中基础阅读侧重认识字母、单词,短语,句子,能读懂一篇浅显文章的含义,而检视阅读是为了挑书用的,快速浏览书名、目录、序言、后记、索引、书评、推荐语等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值得读(高于自己认知水平的),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分析阅读就是精度,用李笑来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只字不差的阅读,一方面需要像X光扫描一样,把书的骨架——物理结构(有时候目录就是,但有些书需要自己整理大纲)理出来,接着把书的血肉(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逻辑架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例子,比喻,逻辑关系)理解到位,另一方面需要带着问题去读,理解一本书讲什么就需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三两句话讲清楚这本书讲了什么,这本书的架构是如何的?有哪些骨干组成,如何组成,每个骨干是如何论证的,论据是什么,用了哪些类比,这本书说的对吗?有多少是对的?为什么?有什么反对观点?如何论证反对观点?有没有什么补充的信息?这本书对我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后续的行动?有什么思想需要改变?这些问题能够回答才算真正读懂一本书;最后提到的主题阅读,非常适合写作倒逼输入的情况,需要研究一个课题,就找到同一主题的若干本书/资料,处理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分析讨论,包括冲突,增强,遗漏等,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就可以写出一本书了。
二、阅读需要主动
阅读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和智者对话。
阅读不是娱乐活动,不是看剧看漫画,而是烧脑运动。
阅读不是按摩,不是享受舒适,而是实实在在的脑力运动。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不是信号接收,而是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和作者互动交流。
阅读不是消费活动,而是生产活动,通过阅读可以带来有价值的输出,甚至写出一篇深度文章,一本寿命很长的书,就像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阅读除了要用眼睛,还要用手,用手指指点点,眼随手动穿越文字。阅读要用笔涂涂画画,标注重点,圈出核心词汇,论点论据,精妙的比喻,漂亮的排比,核心思想,重要饮用,批注等等。阅读还得把耳朵和嘴巴用上,碰到优美的句子用嘴巴大声朗读出来,现如今AI时代还可以选一个动听的音色把书读给自己听。
阅读需要主动,眼口手耳都用上。最为重要的是,还要把脑子用上,脑子里面回转这些问题。
- 整本书讲的是什么?——主题,核心思想,骨架如何。
- 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有哪些?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 这本书讲的有道理吗?部分有道理还是全部?
-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改变的行动或想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尝试找到答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些问题,这种方法是效率最高的,是最有趣的,是烧脑的,是有所收获的,是锻炼脑子的好办法。
三、养成阅读习惯
过去,我读一本书的时候,尤其是难度较高的书,比如经典名著,数学哲学等,读着读着很容易走神,很容易睡着。一方面是没有带着问题去读,另一方面是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啃一本难书,或者说读一本能提升认知的书,肯定是有点“折磨”的,但真的啃下来,认知是大幅提升的, 智慧是快速增长的, 知识是复利积累的。那么如何克服“折磨”呢?——养成习惯,每天阅读10页,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增加到20页,甚至100页,渐渐地,难书不难了,我们用刚性兑付打败了它——折磨。
作者举了成年人学习滑雪的例子,滑雪教练总是能够划出优美的动作,对教练来说这些都是基本动作,而对新手来说,这些基本动作还可以分解为N个动作(屈膝,眼睛往下面的山丘看,重心向下,保持背部挺直,还得学着身体往前倾),每个动作都难如登天。成年人走路习惯了,等雪橇架在脚上,瞬间感觉被砍断了双脚残疾了,根本没办法开始滑,感觉就是个傻子,要重新向婴儿一样呀呀学步,那个屈辱啊。
优美的滑雪就是这N个动作的平滑的组合,而要做到平滑,首先需要把这每一个分解动作做好,阅读也一样,需要先把分解动作做好。
中文阅读,一开始需要认识笔画,笔画划分为32种,包括6种基本笔画(即平笔)和26种派生笔画(复合笔画,即折笔),每一个笔画都要熟记于心;之后开始认识有笔画组成的字,当然字有发音,字包含着含义,至少掌握3500字以上,才能应对日常交流;然后是词,常用词有3000个,要能够开始阅读,需要掌握5000-10000个词;接着是成语20000多条,之后是句子,句子是由词来组成的,那就多了。这些内容事实上就是作者提到的基础阅读,普通人达到这个水平,基本上就停止了阅读,因为上学已经结束了,厌学的人是很开心的,终于摆脱了考试,摆脱了折磨,殊不知这是巨大的坑,年少的时候书读少了,中年开始悔恨书不够用,连几句话也说不清楚,更不要说写文章,辩论,做研究,搞发明了。
我们说阅读要主动,不仅仅是获取信息,而是去寻求真知。通过寻求真知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从而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如何在阅读寻求真知,除了心中有字有词有句子,还有一系列基本动作。
- 把这本书拿出来闻一闻,嗅一嗅,看看书名目录,瞅瞅序言后记,喵喵索引排版,瞧瞧书评腰封,把这本书归个类,是理论性书籍(What,Why)还是实践性书籍(How),是虚构类(小说,戏剧,抒情诗等)还是非虚构类(科学,编程,经济,法律,医学,哲学,历史,传记等)。每一类书阅读方法有些差异,比如一本编程书籍《Python Crash Course》,就不能只是看,而要打开电脑敲键盘运行程序,边实践边思考总结。
- 用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 列举书的整体架构,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一本书就像一栋大厦,大厦和一堆砖头是不一样的,大厦有很多房间,分很多层,房间有不同尺寸,外观,装修,房间之间由门,拱门,走廊,楼梯串起来,每个房间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相互关联。一本书由不同的章节组成,章节之间一般会有一些潜在关联,每个章节又有不同段落组成,段落之间有一股“流”将他们串起,每个段落由若干句子组成。
- 找到作者要问的问题。事实上作者写一篇文章,写一本书,就是要解决一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 理论问题:有没有这回事儿?是个啥玩意儿?咋冒出来的,或者说在啥条件下才能冒出来,或者说它为啥要冒出来?它有啥用?它冒出来了会有啥后果?它有啥特点,有啥代表性的地方?它跟别的差不多的东西,或者不一样的东西,有啥关系?它会咋样?
- 实用问题:到底该追求啥目标呢?为了达成某个目标,又该用啥办法呢?想搞定一件事,该做些啥,按啥顺序来呢?在这些情况下,做啥才是对的,或者说,哪个更好而不是更糟呢?在啥情况下,做这个比做那个更好呢?
- 英语中一个单词可以有多种意思,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单词表示。汉语中一个字/词可以有多种意思,一个可以用多个字/词来表示。语境不同,含义不同。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含义,找出这些关键词,找出这些词要表达的最精确含义。
- 专门用语和特殊词汇。
- 欧几里得:“点”、“线”、“面”、“角”、“平行线”
- 亚当·斯密:劳工、资本、土地、薪资、利润、租金、商品、价格、交易、成品、非成品、金钱等等。
- 达尔文的书:变种、种属、天择、生存、适应、杂种、适者、宇宙。
- 一个意思可以用一个字/词表达,也可以是一个成语,也可也能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段话。找出作者要真正表达的意思。
- 找出作者的主要论点,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我要接受作者的观点?作者是如何说服我的?
- 含义——文字,主张——句子,论述——段落,尝试理清文中的重要论述。在书的空白处编号,记号。好作者总是一个论述一个段落。
- 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中有些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结论,就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这些理由带引你到什么样的结论上。
- 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但是这些名词并不重要。重点在如何区分二者的能力。
- 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 找出作者对问题的解答,他是如何解答的。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哪些解决了?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否又提出了新问题?无论是新问题或旧问题,哪些是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解决的?一个好作者,就像一个好读者一样,应该知道各个问题有没有解决—当然,对读者来说,要承认这个状况是比较容易的。
这些基本动作,需要持续读书实践锻炼,逐步形头脑里的肌肉记忆。之后可以进入到主题阅读这个层次。我认为我目前还没有到达这个层次,但正在靠近,😂
四、辅助阅读工具
出现了AI之后,阅读的效率继续大大提升了。
基础阅读必备工具——字典被替代了,现在遇到不会的字、词、句子,问豆包,问GPT,问Gemini,问deepseek给出的都是满满的,详尽的解释,不但包含发音,中英文,同根词,来源,短语,例句,记忆方法等,还会提供出处,近义词,反义词,文中的含义,如果还需要这个词的深层解读,大不了追问,比如这次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等等。翻译工具被替代了,对于外文书,各种翻译软件一个比一个好用,之前我还写过一篇,可以参考AI时代的翻译软件
检视阅读需要挑书,过去我们看书的书评推荐语腰封目录前言后记索引等,还会查询一下豆瓣,goodread,amazon等,现在我们问AI,先让他讲讲书的架构,核心主题,相关引用,难度,推荐等级等,看看合不合我们的胃口。同时可以让AI推荐同类最好的3本书或者论文等。
分析阅读也就是精读,过程中会查询大量的事实细节,引用文章的细节,以往我们需要查维基百科,查权威网站,查google scholar,现在https://www.perplexity.ai 包揽这一切。阅读中会和作者N次交锋,每次交锋我们都可以把AI纳入,是不是问一下AI,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对?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吗?论证方法对吗?论据充分吗?遗漏了什么?你有什么补充观点?等等。
主题阅读,让AI列书单是擅长的,使劲拷问AI给出最适合这个主题的书。之后,拿出两个或者多个作者的观点,这些观点也许是针锋相对的,是互相补充的,是部分和整体的,是交叉验证的,让AI帮助理清和参与辩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把这个主题搞的透透的。
四、结语
作者甚至潜移默化引导我们要多读一读非虚构类经典书籍,特别是哲学科学类书籍,同时读一些经典虚构类书籍,并在书末给了一份书单,我利用飞书多维表格整理了一份如下书单链接西方经典书单
获取智慧很多方法,但无外乎
- 个人经验,但具有很大局限性,没办法快速经历1000个人的人生经历,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有时候是错误的,有些是毫无价值的。
- 别人的经验,可以请教专家,可以看他们写的书、论文、专利,他们的播客、演讲、视频等。
- 现在多了AI。
书籍,它仍然是获取智慧效率最高的方式,视频音频,信息/知识密度不够;AI信息/知识的保真度还不够;专家真人,很难有时间给我们。
书籍,有已经死去的人写的,也有当代的,能够做为一本书出版,本身保证了一定的质量,加上时间这个武器的锤炼,50年前,100年前,甚至1000年前留下的书,的确是精品。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用培根的话来说,有些书尝口鲜就好,有些书囫囵吞枣就行,但少量的书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吸收。显然,经典书籍就是这少量的书,它值得慢慢读,细细品,反复研究,值得伴随一生。